立秋之後,天氣逐漸轉涼,隨著秋冬季節逐漸的到來,氣溫也逐漸下降,很多身體比較虛寒的民眾常會覺得手腳冰冷,晚上睡覺棉被蓋再多,襪子穿得再厚,一樣不容易覺得溫暖。在這個敏感的季節,肌膚時常出現的問題,就是乾癢的症狀。
秋冬季節的搔癢好發於季節的交接期,當天氣愈乾燥,症狀就愈嚴重。最常發生在從寒冷的戶外進入到室內,或是晚上蓋被子睡覺時。乾癢的部位常以面部、脖子、手臂的外側及腳踝以下為主;嚴重時甚至會有脫屑、紅疹的現象,特別容易好發於乾性和敏感性肌膚的患者。
肌膚乾癢的原因
由於秋冬季節天氣溫度較低,人體為了避免散熱過度,會自然地收縮週邊的血管來增加保暖,如此一來,表皮附近的血液循環就會變得較差,供血量跟著減少。如果此時油脂腺的分泌也比較少時,當皮膚得不到滋養,在乾冷的季節裏,就會出現明顯的乾癢症狀。
秋冬季節的搔癢好發於季節的交接期,當天氣愈乾燥,症狀就愈嚴重。最常發生在從寒冷的戶外進入到室內,或是晚上蓋被子睡覺時。乾癢的部位常以面部、脖子、手臂的外側及腳踝以下為主;嚴重時甚至會有脫屑、紅疹的現象,特別容易好發於乾性和敏感性肌膚的患者。
肌膚乾癢的原因
由於秋冬季節天氣溫度較低,人體為了避免散熱過度,會自然地收縮週邊的血管來增加保暖,如此一來,表皮附近的血液循環就會變得較差,供血量跟著減少。如果此時油脂腺的分泌也比較少時,當皮膚得不到滋養,在乾冷的季節裏,就會出現明顯的乾癢症狀。
肌膚乾癢的加重因素
肌膚的保水能力是影響乾癢症狀是否加重的關鍵,一般的清潔產品大都含有皂鹼或是界面活性劑,這些添加物會造成角質層的受損,破壞肌膚的天然皮質膜,喪失自我的防禦能力。因此,經常從事使用清潔劑的工作、或是用鹼性較強的肥皂洗澡、洗澡水的溫度過高、太常洗澡、洗澡的時間過久,都可能使皮膚原本的滋潤減少而誘發搔癢的症狀。如果身體本來就有一些慢性的疾病,例如糖尿病、貧血、慢性腎病、皮膚感染等,也會使症狀加重。
另外,飲食和睡眠也是重要的影響關鍵,過食辛辣燥熱的食物,或是長期的熬夜睡眠不足,都容易造成皮膚狀況的老化,進而導致乾癢脫屑的發生。
中醫如何治療秋冬季節的肌膚乾癢
乾癢症狀在中醫屬於「風證」的範疇,主要的原因是「血虛、風燥」。中醫理論提到: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」當血液充足,末梢供血量良好,自然皮膚的乾燥就可以得到改善,所以在治療上以「袪風、養血、潤燥」為主。
中醫理論認為:「肺主皮毛,肝主藏血」,表示入肺經的藥物可以維護皮膚和黏膜層的健康;入肝經的藥物可以加強體內血液循環的順暢。所以在藥材的選擇上,例如: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地黃、麥冬、枸杞、紅棗等補肺固氣、袪風養血、滋陰潤燥的藥物,都可以調理身體的機能,維持氣血的循環,從而由體內調理,治癒皮膚搔癢的症狀。
在食材上,可以配合食用堅果類,例如:腰果、杏仁、芝麻、核桃仁,增加身體油脂的含量,保持溫暖,幫助潤腸排便。同時補充豬皮、海參、秋葵、木耳、燕窩等富含膠質的食物,增加肌膚的保濕因子,加強鎖水的能力。另外,水梨、蓮子、栗子、蜂蜜、龍眼肉都是不錯的輔助食品,可以增強免疫及調養體力。
在此提供滋潤茶飲-杏仁雪梨茶作參考。
杏仁雪梨茶:
材料:杏仁粉一茶匙、梨子汁150c.c、蜂蜜少許。
作法:將杏仁粉與梨子汁攪拌均勻,再加入少許蜂蜜調味即可飲用。
適用對象:皮膚乾燥容易起皺紋搔癢者。
穴道和經絡治療則是中醫的另一項特色。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平衡,靠的是氣血的維護與營養。而經絡就是聯絡臟腑與肢體,運行氣血的通路。穴位則是在經絡循環的路線中,對氣血聚集、轉換最明顯的反應點,所以臨床上常被用來作為針灸時的刺激點。
在此提供常用的保健穴道:
三陰交
穴位:內踝尖直上三寸,在脛骨後側。
功效:有調整肝腎、內分泌的功效,使肌膚穩定。
曲池
穴位:手肘外側橫紋終點凹陷處。
功效:為五臟六腑的解毒大穴,調理皮膚疾病。
在日常保養方面,雖然要保持個人衛生,但洗澡也別太勤,以每天一次為宜,當乾癢症狀發生時,以每週2~3次較好。而且不要用太燙的熱水洗澡,避免過度揉搓,否則極易破壞皮膚表層原本不多的皮脂,讓皮膚更為乾燥,更容易發癢、龜裂。
平時要保持皮膚的滋潤,防止皮膚表層的乾燥脫落。所以適當地塗抹保濕產品,例如:綿羊油、甘油、潤膚膏等來滋潤肌膚是必要的。但要注意配方不含香料、防腐劑、乳化劑和胺類等添加物,以免造成肌膚的負擔。
肌膚的保水能力是影響乾癢症狀是否加重的關鍵,一般的清潔產品大都含有皂鹼或是界面活性劑,這些添加物會造成角質層的受損,破壞肌膚的天然皮質膜,喪失自我的防禦能力。因此,經常從事使用清潔劑的工作、或是用鹼性較強的肥皂洗澡、洗澡水的溫度過高、太常洗澡、洗澡的時間過久,都可能使皮膚原本的滋潤減少而誘發搔癢的症狀。如果身體本來就有一些慢性的疾病,例如糖尿病、貧血、慢性腎病、皮膚感染等,也會使症狀加重。
另外,飲食和睡眠也是重要的影響關鍵,過食辛辣燥熱的食物,或是長期的熬夜睡眠不足,都容易造成皮膚狀況的老化,進而導致乾癢脫屑的發生。
中醫如何治療秋冬季節的肌膚乾癢
乾癢症狀在中醫屬於「風證」的範疇,主要的原因是「血虛、風燥」。中醫理論提到: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」當血液充足,末梢供血量良好,自然皮膚的乾燥就可以得到改善,所以在治療上以「袪風、養血、潤燥」為主。
中醫理論認為:「肺主皮毛,肝主藏血」,表示入肺經的藥物可以維護皮膚和黏膜層的健康;入肝經的藥物可以加強體內血液循環的順暢。所以在藥材的選擇上,例如: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地黃、麥冬、枸杞、紅棗等補肺固氣、袪風養血、滋陰潤燥的藥物,都可以調理身體的機能,維持氣血的循環,從而由體內調理,治癒皮膚搔癢的症狀。
在食材上,可以配合食用堅果類,例如:腰果、杏仁、芝麻、核桃仁,增加身體油脂的含量,保持溫暖,幫助潤腸排便。同時補充豬皮、海參、秋葵、木耳、燕窩等富含膠質的食物,增加肌膚的保濕因子,加強鎖水的能力。另外,水梨、蓮子、栗子、蜂蜜、龍眼肉都是不錯的輔助食品,可以增強免疫及調養體力。
在此提供滋潤茶飲-杏仁雪梨茶作參考。
杏仁雪梨茶:
材料:杏仁粉一茶匙、梨子汁150c.c、蜂蜜少許。
作法:將杏仁粉與梨子汁攪拌均勻,再加入少許蜂蜜調味即可飲用。
適用對象:皮膚乾燥容易起皺紋搔癢者。
穴道和經絡治療則是中醫的另一項特色。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平衡,靠的是氣血的維護與營養。而經絡就是聯絡臟腑與肢體,運行氣血的通路。穴位則是在經絡循環的路線中,對氣血聚集、轉換最明顯的反應點,所以臨床上常被用來作為針灸時的刺激點。
在此提供常用的保健穴道:
三陰交
穴位:內踝尖直上三寸,在脛骨後側。
功效:有調整肝腎、內分泌的功效,使肌膚穩定。
曲池
穴位:手肘外側橫紋終點凹陷處。
功效:為五臟六腑的解毒大穴,調理皮膚疾病。
在日常保養方面,雖然要保持個人衛生,但洗澡也別太勤,以每天一次為宜,當乾癢症狀發生時,以每週2~3次較好。而且不要用太燙的熱水洗澡,避免過度揉搓,否則極易破壞皮膚表層原本不多的皮脂,讓皮膚更為乾燥,更容易發癢、龜裂。
平時要保持皮膚的滋潤,防止皮膚表層的乾燥脫落。所以適當地塗抹保濕產品,例如:綿羊油、甘油、潤膚膏等來滋潤肌膚是必要的。但要注意配方不含香料、防腐劑、乳化劑和胺類等添加物,以免造成肌膚的負擔。